《爸爸当家第二季》- “互联网儿子”马立奥:38的我,羡慕3岁的他
最近,意外发现了我的“互联网儿子”马立奥。为了看他,我1天内追完了6集综艺(只看他一家),忍不住想说:马立奥简直就是我的“梦中情娃”!

马立奥才只有3岁半,但吃饭不用哄,甚至比他爸吃得还多~
他的小嘴儿像抹了蜜:“爸爸,我爱你”、“爷爷,我喜欢你”、“妈妈,我想你了”……
哄得爷爷有求必应,买玩具、买骆驼,视他为命根子

相比之下,我都快40岁了,爱的表达却不如这个3岁的小娃娃。
我可以每天对我老公说十几遍“我爱你”,但,我从未对我的父母说过这句话。
尤其是和我妈,我们之间从不表达亲密,能不吵架就不错了~
想起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一句名言:“你如果看见一个婴儿,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的照料者。”
温尼科特认为,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,可以照出孩子是什么状况。
孩子看着父母的脸,假如父母的脸充满爱和轻松,孩子就会觉得:我是可爱的、大家都爱我。
如果父母经常表情焦虑、担忧、甚至愤怒,无论是否因为孩子,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犯了错:我不够可爱,我的表现很糟糕。
总而言之,每个孩子每天都在被父母的脸,或者说父母的面部表情催眠——这种催眠可以是正向的,也可以是负向的。
不由想到,为何马立奥能如此善于表达爱?是因为小小的他深知,在表达的过程中,他不会被否定、被讥笑、被无视、被忽略——他知道,他的每一句“我爱你”都会有所回应。
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,之所以对这种爱的表达望尘莫及,或许正是因为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,经历了太多次来自原生家庭的“有求不应”。
长此以往,我们表达能力甚至还不如一个3岁的孩子,以至于成年后,饱受其苦的我们才意识到要重新学习、给自己补回这一课。
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:父母是什么人,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。
父母的人格如果相对健康,性格豁达乐观,即使偶尔做一些不太正确的事,孩子的人格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。
相反,如果人格存在缺陷,即使是照着育儿书养孩子,孩子依然会出现问题。
为什么我如此喜欢马立奥?不仅仅因为他的可爱。
还因为,他拥有一对相爱且情绪稳定的父母,他与家人之间爱的传递是如此真挚纯粹、有来有往。
仅凭这两点,就足以令很多人感叹“可遇不可求”了~

感谢我的“互联网儿子”~他令我对幸福生活的想象更为具体,甚至降低了我对为人父母的恐惧。
毕竟,谁不想拥有一个天天对自己说“我爱你”的天使宝宝呢?
当然,前提是:
自己先立志成为有传递爱的能力的父母。

